李开元:历史空白处的史学、文学和哲学 | 上海书展

  • 来源:腾讯网
  • 时间:2023-08-19 05:17:01

*文章原载《新周刊》6月号

历史空白处的史学、文学和哲学

——从司马迁、苏东坡到亚里士多德


(资料图)

主讲人:李开元

时间:8月19日(周六)10:00

地点:上海图书馆东馆乐享厅(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)

*活动需通过上海图书馆官方平台预约报名

文学所追求的极致是美,史学以求真为自己的追求目标。为了美,文学可以大胆地虚构,对于史学来说,虚构损害了真,不过,哲学家并不这样看。

共同的问题是,在没有留下记载的历史空白点上,我们只能沉默不语,还是可以用合理的推想去填补?千百年来,不但是历史学家,也是文学家和哲学家面临的课题。

笔者在历史研究中,曾经基于合理的推想,用考证论文的形式填补历史记载的空白。在写作《秦崩》、《楚亡》和《汉兴》时,又在多处历史记载的空白点上,基于合理的推想,用叙事的形式有系统地做了填补。

本次讲演,基于笔者的这些研究和叙事的实践,结合司马迁、苏东坡与亚里士多德等先贤的言行,进一步作理论性的探索,力求逼近史学、文学和哲学关系的深处,探讨合理的推想与历史学的关系、使用合理的推想填补历史空白的可能,也探讨使用多种文类表现历史的可能。

【主讲人简介】

李开元,四川成都人,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,1998年获东京大学文学博士。日本就实大学人文科学部教授,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。致力于历史研究、历史叙事和史学理论的结合,追求打通文史哲、科学与艺术并举的新史学。主要学术领域为战国秦汉史与史学理论。主要著作有《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:军功受益阶层研究》、《秦崩:从秦始皇到刘邦》、《楚亡:从项羽到韩信》、《汉兴:从吕后到汉文帝》、《秦迷:重新认识秦始皇》等。主要论文有《史学理论的的层次模式与史学的多元化》、《“历史”释义:汉字史学理论的文字基础》、《解构

《秦崩》《楚亡》《汉兴》:

与司马迁站在同一起跑线上

——李开元读者见面会

时间:8月20日(周日)13:00

地点: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一层友谊厅

(静安区延安中路1000号)

欢迎参加!

>>>三联·上海书展活动日程

历史学家李开元寻访历史遗迹 九原秦长城

相对于无尽的历史来说,史料永远有限,如何基于有限的史料书写无尽的历史,是历史学家永恒的课题。

历史学家李开元专访:

有历史的未来,是明亮的

作者 |苏枫

学者以学术为志业,其研究历程,可称为“学术人生”。学术人生犹如我们每个人真正的人生,会经历不同的阶段,亦会面临方向性的选择。坚持还是转变,很多学者都思索过,也有人勇敢地实践过,李开元即是其中一位。

历史学家李开元在研究、细读历史的过程中,结合文献史籍、出土文物,并实地探查地上遗迹,揭示了一系列未解之谜,使得世人看到了楚汉相争更为惊心动魄的方方面面。李开元因历史推理而进入公众领域,仿佛用一个高速摄像机,为我们记录下历史变迁的过程,让其中每一个细节都纤毫毕现。

研究与叙事、书斋与田野,是历史学者要面对的选择。从《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》的经典史学研究到《秦崩》《楚亡》《汉兴》三部曲的“复活型历史叙事”, 李开元展现了一位学者在不同阶段对学术方向的选择。

“五一”假期刚刚过去,历史学家李开元就在北京坐而论道,开展了一场关于如何填补历史空白的讲座。在此期间,《新周刊》与李开元进行了一场有关史学与文学的对谈。以下为《新周刊》与李开元的对谈实录。

离真正的历史更遥远还是更近?

《新周刊》:分享“学术人生与学术转型”这一话题时,你当时提到过,“转型”的过程相当漫长,也很折磨人,这些年你受到过哪些“折磨”?

李开元:《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》出版以后,我产生了一个怀疑:这样一个在科学主义指导下的学术成果,离真正的历史更遥远了还是更近了?有时候,我感觉这变成了一种纯粹的书斋里的逻辑游戏。我开始重新考虑,那个活生生的历史在哪里。当时心灵有一种枯竭感,转型的需要就在此刻出现了。

我需要自己走出一条路,需要破釜沉舟,于是便开始做从研究到叙事的转型,这个过程相当漫长。很长一段时间,我没有任何学术成果,大家也不知道我在干什么。有朋友说我是靠网络文学起家的,他们也不理解、不知道我写的是什么东西。所幸,现在历史叙事已经开始被理解、被接受,而且越来越多的人来做这种新的尝试了。

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(增订版)

李开元 著

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 2023-1

《新周刊》:研究历史需要灵感吗?它们会在哪些瞬间冒出来?与自己更年轻的时候相比,你觉得自己的灵感出现凋零了吗?

李开元:在我们这个行当里,很少像文学、艺术、科学领域那样出现少年天才。我们行业里的人更多是大器晚成、越老越红,因此还有一句玩笑话——久活成大师。有一年,我去秦始皇陵,突然产生一个想法:为什么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陵墓,但却只有一座?其他帝王的墓,通常都是两座。

这是两千年来所有人都没有关注到的问题。还有,秦始皇的后宫以及外戚集团到哪里去了?如果这可以算是一道灵光闪过的话,也许就算是灵感出现了。受此启发,我基于考据学的传统,参照推理小说的写作方式,以秦国的外戚集团为线索,对秦始皇身世中的种种不解之谜做了破解,也是用推测性的构筑填补了历史记载的空白。

由于《秦谜》的完成,我所追求的历史学,不但综合了历史研究、历史叙事和史学理论,成为一个有科学基础的人文历史学,也因为增添了历史推理而进入了公众领域。

历史描述的空间越来越大

《新周刊》:在当下科技进步速度加快这样的现实之下,在你看来,历史学家进行想象的空间是拓宽了还是缩小了?历史,对于人们的吸引力会下降吗?

李开元:在现代科技发展之下,历史描述的空间是越来越大,而不是越来越小。在最新科技的引领下,未来和过去两者是可以相互穿越的。还有一点很重要——在科技浪潮的冲击之下,我们越来越需要一个稳定的文化传统,这个文化传统往往可以在历史里面寻找。

社会的创造力是从两个方面来的:一是纵的方面,即为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传统;二是横的方面,就是其他国家、其他领域带来的某些文化冲击。在这两个冲击之下,我们便得到了新的创造动力。所以,在这种形势之下,人们对历史的关注就越来越高了。

《新周刊》:你说过:“多年以来,不管是历史学家还是文学家,都面临历史空白的困惑:对历史上肯定有过而史书没有记载的事情,究竟是沉默不语,用严谨和慎重将其束之高阁,还是打破沉默,用推测和想象将其构筑出来?”你是如何给历史空白作填补的,能否举个具体的事例?

李开元:世间流传这样一个故事:1633 年,伽利略接受宗教裁判,正式宣布放弃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日心说。据说,他当时嘀咕道:“但它(地球)确实转动。”但这句话至今找不到证据加以证明。这个故事,作为历史事实或许是假的,但它真实地刻画了伽利略在被迫放弃自己观点时的主观立场,因此它具有逻辑真实性。

在《楚亡》书中,我详细地叙述了侯生说服项羽的故事。在这个故事中,侯生动之以情,晓之以理,以透彻的人情利害分析,成功地说服了项羽接受刘邦的和议,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,释放了被扣押在军中做人质的太公和吕后,成就了一桩历史上罕见的外交伟业。

侯公说服项羽这件事情,史书有记载,不过是寥寥数语,侯公如何说服项羽的详情,史书没有记载,这是一段空白。我的叙述是为了填补历史的空白。对于历史空白如何处理?一种做法是谨慎地沉默不语,绵绵无绝期地等待新史料的出现。还有一种做法是依据间接的史料作合理的推测。

苏东坡、王世贞以及我在《楚亡》中所撰写的侯公如何说服项羽的故事,既是依据间接的史料所作的合理的推测,也是运用想象力的文学构筑,力求真实地刻画项羽被迫接受和约的历史条件和心理转变,是基于逻辑真实性的历史构筑。另外,还有个故事:在《秦崩》这本书里面,我讲到一场很有名的战争——戏水之战。

秦末,陈胜、吴广起义以后,秦帝国摇摇欲坠。此时,起义军的一支军队在一个有名的将领周文的带领下,进入关中,攻破函谷关,来到咸阳东郊的一条河边(也就是戏水边),旁边就是秦始皇陵。这个时候,几十万大军突然停步了,不再继续前进。这个时候,秦二世的朝廷在开会,事情太紧急,他们完全没有预料到起义军已经到达骊山脚下了。

怎么办?调军队来不及了,就派了一个很有名的叫章邯的大将。章邯提议,把在骊山修建秦始皇陵的这些工匠和服役的人组建军队进行抵抗。朝廷同意了他的建议。章邯就回到骊山,把这些修建秦始皇陵的工人和服劳役的人都释放出来,编成军队,然后把几十万起义军打败了。

史书记载这段故事的时候出现一个很大的问题——几十万大军已经到了距离秦朝国都这么近的地方,为什么没有继续前进?只要再走一两天的路,他们就可以把咸阳打下来了。这里出现了一个历史空白——为什么会停止?我得出一个结论:他们因为某种原因过不了河。

我因此联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敦刻尔克战役,希特勒军队已经把英法联军围困起来了,但是他没有继续追击。为什么希特勒下了一个停止前进的命令?这变成了一个历史之谜。我产生了一个合理的推想。我去过很多次兵马俑,兵马俑近1万人的军队就是一个完整的秦军军团。

周文军之所以过不了河,一定是因为在河对岸就有秦军挡住了他们的去路。这支秦国军队就是兵马俑的原型,中尉军驻地就在这里。将其联系起来以后,我觉得这个解释就比较合理了——大军到了戏水河边,河西岸就是这支中尉军,这是保卫首都的卫戍部队驻地,也就是兵马俑的所在地,所以周文军过不去。在史书上没有这段故事的记载。

章邯释放几十万人重新组建军队,只是后面一个更大的行动而已。有了这个合理的解释后,我又到当地去做了实地调查。调查发现,刚好关中有条很有名的河道叫渭水,渭水和秦始皇陵所在的骊山之间形成了一个非常狭窄的军事通道,只要在河边,有军队阻挡,几十万大军就难以过河。这是我用合理的推想来填补历史空白的一个例子。

《新周刊》:在历史记载的空白处,文学比史学更可信?

李开元:一切历史都是基于史料的推想。相对于无尽的历史来说,史料永远有限,如何基于有限的史料书写无尽的历史,是历史学家永恒的课题。历史是什么?是现在与过去的对话,是折射过去的镜像,抑或是不断弱化远去的信息?最不可思议的是历史遗迹,它们既属于历史,又属于现在;只有看到它们,你才会确信历史曾经存在。

与司马迁站在同一起跑线上

《新周刊》:作为“历史的行者”,你一直看重“去现场”。这些年,哪个现场是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?能否描述一下当时的时间、地点、场景、氛围?你当时是否感到了与古人的“连接”?

李开元:2004年夏天,我在骊山山麓小住了一周,将秦始皇陵兵马俑遗迹、灞上鸿门故地、咸阳城阿房宫旧址、东陵秦王墓、长安故城等一一寻访游历。兵马俑以京师中尉军为原型塑成,鸿门中尉军驻地就在骊山陵近旁,屯驻鸿门的中尉军将士,正好做了兵马俑的模特。

他们演习的军阵,正是兵马俑坑排列的阵式;他们的装备队列,正是兵马俑军团将士们的武装队形。中尉军将士不仅训练有素、装备精良、极具战斗力,而且忠诚可靠,因此在秦帝国军中受到格外的重视,肩负着保卫首都最后一道门户的重任。

秦二世元年九月,当周文数十万大军抵达戏水时,屯驻在鸿门灞上的中尉军出动,在戏水一带布阵设防,以一场成功的防御战阻止了周文军的西进,在千钧一发的时刻,挽救了秦帝国。在秦俑学研究会最后一天的傍晚,当我再一次站在雄伟的兵马俑军团前时,我感到眼前是战车滚滚、刀光剑影,耳中是军鼓阵阵、战马长啸。

骊山下、戏水畔,秦帝国京师中尉军主力,正列阵以待,迎击周文军的进攻。真相超越虚幻,明鉴胜过空玄,兵马俑迎面席卷而来。我据实“驱使”兵马俑作战,鬼使神差地感受到历史的复活,于是写下了周文军西进与戏水之战。

《新周刊》:你研究了这么多历史,也访古众多。《秦崩》,初版于2005年。《楚亡》,初版于2010年。《汉兴》,初版于2021年。三部曲的写作,前后约20年。这三部书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书,一直有种种不同的说法,五花八门。

有人说是小说,有人说是历史演义,有人说是通俗读物,有人说是公众历史写作,也有人说是专业写作加上通俗写作、旅行记加上研究成果,混合引入到通俗读物中……作为历史学家,又是作者本人,你如何评价三部曲?

李开元:《汉兴》出来以后,我回顾二十来年的探索,通观三部曲和其他著作(包括研究论著《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》、历史推理《秦谜》等),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。三部曲,不是小说,不是演义,也不是科普和通俗读物,同时也难以用公众历史写作来加以界定,它是基于史实的历史叙事,是可信的史书。

更具体一点,三部曲是“复活型历史叙事”,一种新形式的史书。三部曲中所有的时间、空间、事件、人物和器物,都是经过考证的,是可以证明和证伪、可以讨论的。从这种意义上讲,三部曲属于历史学的第三世界,我写三部曲,是与司马迁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。

历史叙事三部曲

李开元著

秦崩:从秦始皇到刘邦

楚亡:从项羽到韩信

汉兴:从吕后到汉文帝

从刘邦出生到汉文帝去世整整一百年,中国历史在这一百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产生了对两千年的中国历史发展的巨大影响。这一百年经历了战国、帝国和后战国三个时代,也可以用秦崩、楚亡、汉兴来概括这一时代。历史的发展,有偶然性,也有必然性,在于制度设计,也在于文治武功,但归根结底,会为后世提供经验,有所启发。本书作者在细致分析百年大势的过程中,不断发现历史的细节,以小见大,终实现了对秦汉之际百年历史的完整叙述,并通过生动的文笔,让那段历史活生生地出现在广大读者面前。

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(增订版)

李开元 著

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 2023-1

本书是历史学家李开元先生的学术代表作,初稿是其在东京大学的博士论文(原为日文)。2003年,作者同年推出中文版、日文版。中文版收入 “三联·哈佛燕京学术”丛书第六辑。此次出版的是中文初版的增订版。

本书的重要贡献,缘于作者根据《史记》《汉书》中相对稀少、不成系统的文献记载,做了大量的史料整理工作,用计量史学的方法,研究汉初刘邦集团的人数、籍贯、爵位、职官、任期等基础信息,使得刘邦集团与汉初政治的讨论有了比较扎实的根基。作者认为汉初的“军功受益阶层”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普遍性、典型性。在此次的增订版中,作者充分利用近年来发现的新史料、涌现的新成果,进一步丰富完善自己的论证,使之成为定本。

关键词:

精彩推送

记录一次内网渗透过程
原油 2023/08/19
痛心!仅剩39人
看点 2023/08/19

资讯播报

多只基金出现大额赎回
商务 2023/08/19
保护古树 推动绿化
股市 2023/08/19
waters公司官网 waters公司
热点 2023/08/19
西安个人贷款当天放款?
集线器 2023/08/19